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郢书燕说

《韩非子》〔先秦〕

 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“举烛”而误书“举烛”。举烛,非书意也。燕相国受书而说之,曰:“举烛者,尚明也;尚明也者,举贤而任之。”燕相白王,王大说,国以治。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。可是夜晚在写信的时候,光线不够明亮,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:“举烛。”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“举烛”两个字。其实,“举烛”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。燕相收到信,看到信中“举烛”二字,很高兴,说:“举烛,就是崇尚清明廉洁;要施行清明政策,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。”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,燕王很高兴,并予以施行。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,国家虽然治理好了,却不是信的本意。现在学习的人大多和这个相似。

注释
郢(yǐng):古地名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。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。
遗(wèi):给;送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此文说郢人写信时误写了“举烛”,燕相国却对这二字产生了积极的解读,认为它寓意着崇尚光明,即选拔贤能之人并委以重任。基于这一理解,燕相国向燕王推荐了这一理念,并得到了燕王的赞同。随后,燕国按照这一思路治理国家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尽管“举烛”原本只是书写时的一个误笔,但燕相国的巧妙解读和积极实践,却意外地推动了国家的治理和改善,文中不仅展示了语言的灵活性,也强调了创新思维和积极态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。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左传·桓公十一年

左丘明 左丘明〔先秦〕

  经

  十有一年春正月,齐人、卫人、郑人盟于恶曹。

  夏五月癸未,郑伯寤生卒。

  秋七月,葬郑庄公。

  九月,宋人执郑祭仲。突归于郑。郑忽出奔卫。

  柔会宋公、陈侯、蔡叔,盟于析。

  公会宋公于夫钟。

  冬十有二月,公会宋公于阚。

  传

  十一年春,齐、卫、郑、宋盟于恶曹。

  楚屈瑕将盟贰、轸。郧人军于蒲骚,将与随、绞、州、蓼伐楚师。莫敖患之。鬥廉曰:“郧人军其郊,必不诫,且日虞四邑之至也。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。我以锐师宵加于郧,郧有虞心而恃其城,莫有斗志。若败郧师,四邑必离。”莫敖曰:“盍请济师于王?”对曰:“师克在和,不在众。商,周之不敌,君之所闻也。成军以出,又何济焉?”莫敖曰:“卜之。”对曰:“卜以决疑,不疑何卜?”遂败郧师于蒲骚,卒盟而还。郑昭公之败北戎也,齐人将妻之,昭公辞。祭仲曰:“必取之。君多内宠,子无大援,将不立。三公子,皆君也。”弗从。

  夏,郑庄公卒。

  初,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,庄公使为卿。为公娶邓曼,生昭公,故祭仲立之。宋雍氏女于郑庄公,曰雍姞,生厉公。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,故诱祭仲而执之,曰:“不立突,将死。”亦执厉公而求赂焉。祭仲与宋人盟,以厉公归而立之。

  秋九月丁亥,昭公奔卫。己亥,厉公立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中庸·节选

佚名 佚名〔先秦〕

  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  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有弗学,学之弗能,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,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笃,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周人怀璞

尹文子〔先秦〕

  周人怀璞出自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,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。周人怀璞,谓郑贾曰:“欲买璞乎?”郑贾曰:“欲之。”出其璞视之,乃鼠也。因谢不取。(《尹文子·大道下》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